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初學中醫藥的18堂課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初學中醫藥的18堂課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《初學中醫藥的18堂課》






      國華博士親授,從理論到實用的18堂課。

      囊括各類學說、豐富案例、藥方論析。

      深入淺出,帶領初學者進入中醫藥殿堂。






      本書收錄中醫藥入門的基礎理論與實際運用的藥方,透過作者多年所學經驗與教學精華,將繁雜的中醫理論與運用變成簡單明瞭的十八堂課,提供讀者進入中醫藥殿堂的入門捷徑。



      為了讓初學者能夠輕鬆進入中醫藥的世界,作者特別依照大學每學期18週,每週一堂課的模式,將本書分為18個章節,由淺至深,從基礎理論、各門學說開始,讓你了解中醫藥的「故事」,並搭配林國華博士自創口訣,幫助讀者快速記憶中醫裡的常用藥方,更收錄人體經絡的詳盡解析,讓你一次掌握針灸、推拿及刮痧的技巧與原理。



      本書特色



      ◆十八堂課,輕鬆學習中醫藥入門

      內容將中醫藥入門分為十八堂課程,跟隨林博士的腳步,輕鬆學習中醫藥入門。



      ◆林博士獨創五行生剋圖,簡單掌握五行學說

      透過林博士多年研究,獨創研發的五行生剋關係圖,帶你了解五行生剋的奧妙,陰陽虛寒的變化。



      ◆收錄林博士譯文與自創記憶口訣

      收錄林博士自創口訣精華,提供讀者簡單背誦,快速了解經絡、穴位,輕鬆學習中醫藥的重要環節。











      初學中醫藥的18堂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

      • 002緣起



        007第一堂課-中醫的理法方藥



        009第二堂課-中醫的基礎知識



        013第三堂課-陰陽學說

        014(壹)、陰陽學說的概念

        014(貳)、陰陽學說的五大基本內容

        016(?)、調整陰陽是中醫治病總綱

        017(肆)、陰陽失調就是偏盛或偏衰



        019第四堂課:五行學說

        020(壹)、中醫的五行生剋治病論

        021(貳)、五行與難經藏象系統歸類表

        023(參)、五行生剋關係模式圖

        024(肆)、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



        027第五堂課:藏象(臟腑)學說



        031第六堂課:經絡學說



        037第七堂課:氣血津液學說



        043第八堂課:病因病機學說



        047第九堂課:中藥概論



        053第十堂課:中藥總藥訣

        054(壹)、作者中藥總藥訣

        058(貳)、作者士臨床用藥精華錄

        060(參)、中藥的四大治療作用



        065第十一堂課:中醫精髓錄

        066(壹)、八綱辨證與治病八法

        067(貳)、漫談證型:以虛證舉例說明

        068(參)、中醫百病臨床辨證



        071第十二堂課:中醫診斷方式

        072以診所側記舉例說明



        075第十三堂課:方劑的組成

        076以四君子湯為例說明方劑的組成原則



        079第十四堂課:中醫方劑的運用

        080(壹)、古方今談一:六味地黃丸

        082(貳)、古方今談二:蔘苓白朮散

        083(參)、古方今用一:健胸豐乳有秘方

        084(肆)、古方今用二:減肥消脂有秘方



        087第十五堂課:傳統草藥療法

        088(壹)、免疫健康茶既保健又防病

        088(貳)、男子白濁女子白帶草藥方

        089(參)、中草藥可根治攝護腺肥大症

        090(肆)、中草藥治肺癌有奇效



        092第十六堂課:經絡醫學

        094(壹)、十二正經

        125(貳)、奇經八脈



        131第十七堂課:經絡醫學的應用

        132(壹)、神奇的無痛刮痧治病術

        137(貳)、飛經走穴拔罐法

        139(參)、全身按摩技巧彙編



        141第十八堂課:中醫藥驗方集錦

        142台灣首府大學?中醫藥概論期末報告



        151附錄-林國華博士針灸專業特別介紹

        157特別附錄-林國華博士專業論文精選

        157論文一:腹針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

        165論文二:玉能量結合精油開經點穴保健手法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台灣地區的「中醫藥教學」越來越受到重視,因為全世界都在研究中醫及中草藥。西醫的發源地-歐美各國興起學習中醫針灸,世界衛生組織WHO並肯定針灸治療42種病症,優於用藥。目前台灣地區的各大醫院都已經成立中醫門診部,各大學院校也開設與中醫藥相關的通識課程,可見研習中醫藥的風尚已成為新潮流。



      我個人基於三十年來與中醫中藥的結緣,在海峽兩岸研習中醫、中藥、針灸及推拿,將經驗彙整成結晶,並因緣際會走上中醫藥教學這條路,於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(中藥炮製與氣功推拿)、佛光大學(中醫養生學、中醫辨證學、中醫治療學、中醫美容學、中醫推拿學、經絡治療學、經絡美容學及針灸推拿學)、台灣首府大學(中醫藥概論、傳統療法概論、醫學概論、健康與疾病、經絡養生、生理學、健康休閒導論、溫泉與水療、營養與美容、芳療理論與實務...等),國立新竹教育大學(氣功養生),萬能科技大學(推拿整復學)及花蓮慈濟技術學院(輔助與另類醫學)等等大學院校任教;也應邀到公家機關、民間社團進行中醫藥專題演講,並在相關的企業擔任中醫中藥方面的專業培訓講師。另外,也在網路上開設部落格【中醫藥教學在台灣】,點閱人數高達數十多萬人,並有數百人回應。



      很多從事西醫藥工作的朋友告訴我:「林老師,其實我們很想瞭解中醫藥,也相信中醫真的博大精深。聽說「陰陽學說」是中醫的核心,也是中醫的入門,但是每次拿起中醫藥的書籍,看到「黃帝內經」例如:《素問?六微旨大論》曰:夫物之生從於化,物之極由乎變...或《素問?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;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;《靈樞?陰陽繫日月》曰:陰陽者,有名無形......本來偶有失眠的情形,但每次堅持不到兩頁就睡著了。」其實,學中醫應從中醫基礎理論著手,而不是從黃帝內經入門,例如:中西醫學都以人體的「五臟六腑」為核心,中醫以五臟為陰、六腑為陽,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的對立與統一關係,並將「五臟六腑」入五行,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的聯繫關係。



      台灣因為以考試領導教學,中醫檢考不考中醫基礎理論,卻考斷章取義的「內經知要」,內容全都是醫古文,因此扭曲了學習中醫的路徑。



      任何一門學問,都是「知識」加上學習者的「思維」。中醫藥雖然博大精深,但是也有學習捷徑,俗話說得好:讀千本書不如行萬里路,行萬里路又不如名師開悟。我願把畢生所學與體會,透過著作與實地十八週, 每週一堂課。這是寫給選修「中醫藥概論」的學生,以及有意自學中醫藥者研讀的一本好書,它是引導讀者走入中醫藥堂奧的入門捷徑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  02中醫的基礎知識
      中醫學理論體系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,所以又稱為實踐醫學,它是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,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:
      <壹>整體觀念:
     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。
     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、完整性,以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構成人體的各體組成部分之間,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,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、相互為用的;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。同時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,人類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,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。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、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,稱之為整體觀念。
      整體性的觀念有兩大核心:
      一、陰陽互為根本,互相約制,相輔相成。
      二、五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相生相剋。
      <貳>辨證論治:
     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      「證」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,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。它反映疾病發展過程中,某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。所謂「辨證」,就是辨別證型,將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所收集的資料,通過分析、綜合,辨清疾病的原因、性質、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,然後概括、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。
      例如:
      一、八綱辨證:
      陰、陽、表、裏、寒、熱、虛、實等八大證型。
      二、臟腑辨證:
      辨清病是在臟→肝、心(心包)脾、肺、腎;
      或在腑→膽、小腸、三焦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。
      還有:經絡辨證、三焦辨證、氣血津精辨證等。
      「論治」又稱施治,它是根據辨證的結果,來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。辨證是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和依據,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。例如針對八綱辨證而有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瀉的治病八大法,方從法出,治法是根據中醫理論來組藥成方,因此理法方藥環環相扣。
      06經絡學說
      經絡學說是研究經絡系統的學說,研究經絡治病的醫學就稱之為「經絡醫學」,它是中醫學中最具特色的部分。
      「經絡」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,而「經脈」包括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,是縱行的幹線,其中十二經脈包括: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、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;「絡脈」是從正經的絡穴出,連接縱行經脈的橫向支脈,共有十五絡脈,即自十二經及任督二脈各自出一絡,加上脾之大絡,共十五條絡脈,主要作用是加強表裡經之間的體表聯繫。
      絡脈遍布全身,與十二皮部,同負表皮營衛的責任,可能與解剖學中血管淋巴等組織相呼應。十五絡脈外還有分支,即浮絡、孫絡等。
      經絡醫學是中醫的最大特色,它將臟腑學說與經絡學說結合,學醫如果不懂臟腑經絡,開口動手皆錯。
      <壹>十二經脈:
      十二經脈即肺、大腸、胃、脾、心、小腸、膀胱、腎、心包、三焦、膽、肝十二條經脈。
      一、十二經脈的組成原理:
      十二經脈各有左右對稱的兩條經脈,它的命名是以經脈所聯屬臟腑的名稱,和循行的主要部位而定,具體以下列原則:
      (一)先分手足
      (二)次分陰陽
      (三)再分臟腑。
      例如連屬肺臟就稱肺經,循行於上肢手部稱手經、循行於下肢足部稱足經。與臟相連行於內側為陰經,與腑相連行於外側者為陽經,因此十二經脈的組成公式為:
      手或足+陰或陽+臟或腑=經脈。
      二、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:
      十二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規律,分成三階段:
      (一)一陰一陽一陽一陰(先由胸走到手)
      (二)一陰一陽一陽一陰(再由手走到頭)
      (三)一陰一陽一陽一陰(再從頭走到足)
      →再由足走回胸腹。即:
      (一)手太陰肺經→手陽明大腸經→足陽明胃經→足太陰脾經。
      (二)手少陰心經→手太陽小腸經→足太陽膀胱經→足少陰腎經。
      (三)手厥陰心包經→手少陽三焦經→足少陽膽經→足厥陰肝經。
      林博士口訣:
      肺大胃脾→心小膀腎→包焦膽肝。
      <貳>奇經八









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開數:18開17*23cm
      頁數:176


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:林國華








      • 出版社:橘子




      • 出版日:2015/7/9








      • ISBN:9789863640677




  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      初學中醫藥的18堂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曉娟 的頭像
    曉娟

    西納小品

    曉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